第一中文网

第四章 上半) 齐论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节揉了揉眉头处酸胀的攒竹穴。

这种时候,要是有杯提神醒脑的茶水就好了。

唉。

诸儿轻轻叹了口气。

孟姜听得分明,放下了手中的木牍,踱步到诸儿的身后。

诸儿头顶束冠的颈带被解开,孟姜把那顶鹿皮制成的冠轻放在一旁的木架上,又抽去了固定发髻用的玉笄,于是诸儿的发髻便自然而然地散落开来。

披散着头发,转头望了望孟姜,那边清澈的嗓音止曰:“兄长自行其是。”

说着,便用十指在诸儿的头顶按压起来。

诸儿闭上眼,道:“我小憩片刻。”

“如此甚好。”

“兄长所虑何事?”

孟姜手上的动作并没有停下。

“我思高子之言,”诸儿答道,“如何方能使齐国国富兵强。”

“太公所遗之术不足用?”孟姜有些好奇,又有些难以置信。

一直以来,孟姜也在修习太公的遗篇,思考方式与诸儿颇为接近,只是诸儿脑中还多了一些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而已。

养成了路径依赖可不好,就如同齐国这个邦国一样。

“然也,太公之术亦非灵药,凡事可以借鉴,不可以盲从。”

“喏。”孟姜点了点头,表示受教。

“兄长既言,可以借鉴,何不以太公之法比之如今之事,观二者有何异同?如此,则思虑明晰,条理清楚。兄长意下如何?”

“善。”

确实是个好办法。

诸儿对贤明的妹妹报以微笑。

深吸了一口气,直面那些成堆的案卷。

太公之法...当年太公望是如何治理齐国的?

齐地的土地如此贫瘠,太公见了都直摇头。

周人传统的农业立国之法是行不通了。

齐国定下的国策,是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

齐地的物产与中土大不相同,决定了齐国能与中土互通有无,发展商贸。

齐国之所以为“齐”,与那条贯穿齐国全境的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齐国,就是济水之国。济水水道往来的便利,使齐国的商业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

那么,齐国的优势产业,值得中土诸国掏出手中的资材进行交换的物产,是什么呢?

答曰:渔盐、锦绣。

齐国的土地贫瘠,是因为海水的侵袭。若不是濒临渤海,也不至于有此忧患。

既然濒临渤海,那么靠海自然是要吃海的。

温暖湿润的春秋时代,渔业资源比后世更加丰富,渔汛之时,捕鱼的小船在鱼群中穿梭,就好像行进在鲜鱼铺成的银毯上。种粮吃不饱饭,可以考虑下海捞鱼。

渤海之畔,东夷的盐民世居于此,以晒盐或是煮盐为业。

盐毕竟是不可或缺之物,尽管辛苦,但获利还是丰厚的。相比于齐国的海盐,内陆那些池盐不仅开采成本高昂,产量不如齐盐,而且运输不便;

渤海汛期打捞上来的海鱼,用原产的精制海盐腌制,就成了齐国行销天下的拳头产品之一——

咸鱼。

除了鱼盐之利,齐国纺织产业也是一绝。齐地的女子善于纺织,上千年来一直如此。耐盐碱又耐贫瘠的桑树,生长的气候条件也都适宜,是历史和自然的双重选择。

太公来此,对东夷之人织锦的技艺赞不绝口,当即定下国策,将锦绣生意作为新生齐国与渔盐并重的支柱产业之一进行扶持。不同于其他地区主打耐用实惠的纺织品,齐国织锦的竞争力在于极致的技巧和华美的纹绣。

中土各国虽然嘴上嘀咕着齐锦华而不实,钱袋却很诚实地向齐国敞开。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多子多福,先救下小姨子花火 王爷深藏,妃不露 我求求你们了,让朕当个昏君吧 大明:徐家嘲讽?我狂抽朱元璋 吃皇帝不负责:第一拽妃 我在火影证仙王 李三古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