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第1章 烽火戏诸侯,到底有没有? (第3/4页)

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记三处,跟城上的烽火台能互相看得见,(遇到敌情)白天点燃烽烟,夜里点火。)

很明确,墨子时代的烽火台仅仅是在城头上才有(可能城头上东南西北每一面都有一个),城外没有,城外只有派出去的侦察兵所树立的“表”(标记)——也可以称之为临时性简易烽火装置吧,这种简易的临时烽火装置一共只设三处(每隔三里多一处),最远设置到距城十里处,不能再远了,再远就不安全了,被敌方先头部队端掉了都不能发现。这样的烽火台,最大作用应该是及早发现敌人袭来的方向,想来应该是在战争开启之后,向四面八方派出斥候,设立“表”,一见敌踪就燃放烽火,这样城里就知道敌人是从什么方向来的了。当然,如果城外有援军,向援军求援也可以用。

墨子时代的烽火台只是这种样子,所以,钱穆说完备的烽火系统是汉代人为防备匈奴而建立起来的,确实有道理。

退一步说,就算那时已有了完备的烽火系统,那种烽火一点起来各路诸侯就一齐来到镐京城下惹美人发笑的场面也不可能出现。正如钱穆所说,诸侯不可能同时到来,因为各诸侯国跟镐京之间距离不一样,各国动员军队的速度和军队行军的速度也不一样。诸侯的军队不是说出发就能出发的,士兵平时都散居在家种田、做手艺、经商,要发命令征召,征召来之后再发放武器铠甲,再祭祀祈祷出兵顺利,然后才出兵,最快也得好有几天才能完成这一套程序吧!

其次,天子的直属领地之一(宗周王畿)的面积是“方千里”,即长与宽各一千里,也就是说,王都四周五百里内全属于王畿范围。周代以300步为一里,6尺为一步,而西周之一尺合今19.7厘米。也就是说,王都四周约177公里都在王畿范围内。诸侯国一般都在王畿之外,但也有一些在王畿内,比如,芮良夫的那个芮国、周宣王所封的郑国等等,但一般也都在王畿的边缘地区,距王都100公里以上。军队出发后,以当时的行军速度,距王都最近的少数诸侯国的战车在几小时内或许能赶到,但军队不仅仅是战车,每辆战车后面都要跟随一定数量的步兵,战车必须照顾到步兵的行军速度,否则自己冲得太前,没有步兵配合,跟送死没有两样。步兵们扛着武器,一百多公里最快也要急行军两三天吧?共产党的红军和解放军行军也算是能拚命的了,最高纪录也就是一天走一百多华里,已经被称为“铁脚板”了。幽王和褒姒在城头等着看好戏 ,一等好几天,什么兴致都等得一干二净啦!

这么看来,烽火戏诸侯完全是虚构?也不一定。

能肯定的一点是,冯梦龙小说里和电视剧里那种烽火戏诸侯情景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但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戏诸侯的情况。

最早提到烽火戏诸侯的是《史记》,在太史公之前的《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古籍中都未提及这件奇葩事,至多只是说褒姒是亡国祸根,却没有说她是怎么搞得国家灭亡的。到战国末期,吕不韦所养的一批门客创作《吕氏春秋》时,这个故事才变得丰满:

“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这分明是击鼓戏诸侯嘛!显然吕不韦时代还没有完备的烽火系统。太史公写《史记》时,大概觉得用鼓声来召唤几百公里外的诸侯不现实,所以在大鼓之外又加上了烽燧(烽火),他那时已有较完备的烽火系统了嘛!太史公是这样写的: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农门贵子 穿越:天下第一当赘婿 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 再造大明:崇祯有个时空门 重生之我真没有想当皇上 弃女逆袭:大魏最强女宰相 逍遥小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