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第40章 民族的概念 (第2/2页)

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王道大行天下时,诸夏之国越来越多,夷狄之国越来越少。”

“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曹操接着自己的理论,谈到了儒家的“大一统”论。

孔子的“克己复礼”。

孟子“定于一”的主张。

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理想。

这些都是“大一统”的表现。

天下分久,为何能够必合?

正是统一思想的践行。

董仲舒把“大一统”的思想进一步向政治、文化、伦理等领域沿伸,于是有了“独尊儒术”。

“何为大一统?”

“在学生看来,是疆域实现最大化的统一,权力统一在朝廷集权之下。”

“这时候四方的夷狄,成为了朝廷最大的隐患。朝廷从京师洛阳推行王道,至州至郡国至县。”

“如何处置内附的乌桓、鲜卑、匈奴、山越、板楯蛮、武陵蛮、羌氐?”

“他们是夷狄,还是诸夏?”

曹操对大义微言的发挥,可谓淋漓尽致。

将蛮夷斩尽杀绝,很显然不现实。

大汉已经接纳了匈奴、乌桓等,成为附庸。

但他们根本不彻底认同自己的身份,经常反复。

这时候,思想将成为有利的武器。

蔡邕和卢植都是屏息凝神,紧紧地望向曹操。

“我们除了可以自称汉人,还可以华夏民族的概念。”

“什么是民族?学生认为,这是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

曹操率先提出了“民族”的理念,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

明太祖朱元璋振臂一呼,向中原发出《谕中原檄》,率先提出: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得国之正,无出其右。

结果明朝的疆土,也就那么大。

后世起义军再次呐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没多久领袖就懵逼了。

草原还要不要了?

辽东还要不要了?

西域还要不要了?

藏区还要不要了?

于是就有了“五族共荣”,取代旧口号。

也就是这个时期,民族的概念第一次被提起。

梁启超对“民族”做出了诠释,汉朝是没有“华夏民族”的说法的。

曹操为了巩固大汉的统治,决定借助蔡邕、卢植等人的影响力,将“民族”的理论推举出去。

他们探讨了三天三夜,越讨论越振奋。

民族共荣,将为大汉注入新的活力。

后世唐朝就很有包容度,任用了很多番将,才创造了无以伦比的辉煌。

以后要征战世界,这一套理论将成为统治的根基!

大汉只是接纳匈奴、乌桓的内附远远不够,必须摆脱隔阂和掣肘。

如此。

才能建立一个横跨世界诸州的帝国!

民族理论的发酵,最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甚至几十年。

正好为曹操的争霸铺路!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唐之楚王之治 诸天大明联盟 大楚第一差 隋唐:我握玉而生,成中兴之主 三国:开局俘获貂蝉芳心! 快穿:什么?我的宿主是狂人?! 冲喜傻妃的攻略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