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第56章 实地调查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姬长卿阻止了刘老头的行礼,而是问道:“此次灾情会导致粮食减产多少?”

刘老头种地多年,是一个庄稼老把势,与土地、庄稼打交道多年,只是看了看地里的秧苗,便能在心中估计了大概的数字。

“可能会减产四成,若是雨水还是这么多,只怕今年能收上来三成已是万幸。”

姬长卿点了点头,虽然自己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这还是超过了他的预估。

面对反常的雨季,姬长卿只能问刘老头:“若是依照往年,七八月还会有大雨吗?”

“七月雨水最多,八月稍微少些,只是今秋的税赋……”

“东家!这不符合规矩……”

“刘伯,不必担心,今年税赋由我来承担,你们只管庄稼,若是今年还会有大雨,刘伯还得想想办法,尽量多产些粮食。”

粮食减产已成定局,当今的农作物并不像后世那般优良。

蜀中种植水稻已有多年,在不断的摸索中,古人对水稻的种植方式与技术有所认识与掌握,相应地,水稻产量及其品质也得以不断提升。水稻种植,增加了人类的食物品种,更重要的是,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人居聚落的形成与社会化形态的出现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蜀中各地,特别是成都平原,土肥水丰,非常适合包括水稻在内的多种农作物生长。

早在两汉时期,蜀地水稻种植已经非常普遍,平畴沃土、溪流如织的成都平原更是水稻的主要种植区。汉《扬子云集·益州牧箴》载:“梁州华阳,……有粳有稻。”

水稻种植,还需注重及时应令与因地制宜。辑录西汉着名农学家泛胜着述的《泛胜之书》载:“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稻地美、用种亩四升。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塍,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太热,令水道错。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东汉农学家崔寔《四民月令》中记载:五月,“是月也,可别稻及蓝,尽至后二十日止。霖雨将降,储米、谷、薪、炭,以备道路陷淖不通。”

粮食出自田地,故田地乃民安国治之本。为了表示对农事的重视,古时历代皇家会举行籍礼,即天子亲耕籍田的仪式。《汉书·文帝纪》:“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双流县的籍田镇,旧称籍田铺,为古陵州(今仁寿)籍县治地,该地名即因蜀汉皇帝刘备亲耕籍田而有。宋《太平寰宇记》载:陵州籍县“沐马川,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蜀先生于此置籍田,牧马于此江中,俗因名沐马川。”

姬长卿并未调查过当前的水稻品种,不过当前的水稻品种,抗旱抗涝性很差,产量很不稳定。

虽然此时广州、福建一带已种植较为优越的占城稻了,但占城稻在蜀中普及仍需要时间。

在交通落后的大宋,占城稻的普及至少需要三、四十年,甚至更久。

占城稻是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国内,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交趾占城而得名。

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交趾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福建地区。

据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按照历史记载,到了南宋绍熙三年,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达到长江下游流域的80%~90%。

虽然历史并没有提及蜀中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占城稻的,但姬长卿认为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推广占城稻。

提起水稻,姬长卿总是不由想起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是华夏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华夏的当代神农,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多子多福,先救下小姨子花火 王爷深藏,妃不露 我求求你们了,让朕当个昏君吧 大明:徐家嘲讽?我狂抽朱元璋 吃皇帝不负责:第一拽妃 我在火影证仙王 李三古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