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第58章 技术的种子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姬长卿希望能远离斗争,从不经意间改变大宋,改变华夏的命运。

华夏不缺智慧,却很缺发现和运用这些智慧的人。

古人对自然科学、生产技术已经有了长期开发,大宋最有名的科学家沈括。

他是大宋最全面的科学家,一生涉及了数学、自然、天文、农学、军事、军事工程、医学、音乐等。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朝。

被誉为“我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华夏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推动了华夏的科技大发展,代表作有《梦溪笔谈》《良方》《灵苑方》等。

宋仁宗天圣九年,沈括出生于杭州钱塘沈氏家族,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为进士。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十四岁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并随父亲宦游州县,到过泉州、润州、简州和汴京等地,接触社会,增长见识,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强烈兴趣和敏锐观察力。

沈括自幼体弱,加上读书十分用功,经常需要服食中药调理。钱塘沈氏在医药学颇有建树,有家传药学书籍《博济方》,受家庭影响,沈括也从搜集医方开始钻研医学。

皇佑二年,沈周知明州,沈括借居苏州母舅家,从舅舅许洞的着作与藏书中得益甚多,开始对军事产生强烈的兴趣。

姬长卿很想让将沈括培养成一个‘大宋牛顿’,但眼下沈括并未出生,姬长卿只能继续等待。

造纸术的改进一直没有突破,姬长卿并不是化学、物理专业的人,作为一个文科生,能记住造纸术发展的大概路线,已经不错了。

纸的成本真正降下来,惠及百姓是在民国时期,随着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造纸技术也迎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在化学药剂的催化下,造纸的原料,不在需要长达三个月的漂洗、捣碎等繁琐的过程,只需要短短几天,就能完成人工长达三个月的劳动。

提起民国时期的造纸发展史,姬长卿忽然想起了,曾在近代手工业史课上,许教授曾经说过:造纸在我国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但直到近代,外国机器制造的纸才传入了我国,并且正在迅速地取代那些粗糙的土纸。然而旧的造纸方法在偏僻的农村里依然还存在,用以制造土纸最常用的原材料是稻草、毛竹、桑树枝。在造纸地区的路上经常能够见到苦力们挑着一捆捆的毛竹和桑树枝去造纸作坊作为造纸的原料。

在江浙地区的富阳一带,在这儿仍然还在生产的纸主要有三种。

姬长卿记不得种类了,但使用人群主要是百姓、贫穷的读书人、有一定资产的知识文人。

许教授曾详细介绍过,清末时期的造纸方式,根据使用的原材料,造纸的步骤也会有变化。

在生产草纸的时候,先把稻草堆在露天里,并且不断地往草垛上泼水,并在两周之内不时地翻动草堆,或将其重新垛一下。

由于在这段时间内稻草一直保持着湿润,所以稻草纤维也已软化。两周之后,这些半腐烂的稻草被放进一个池子,并将其跟熟石灰混合在一起。

大约370磅石灰比4000磅的稻草,再加上一些水。

然后再牵一头水牛到那个池子里,在那儿践踏20-30分钟,以确保熟石灰与稻草完全混合在一起。接着,人们会把浸软的稻草从池子里捞出来,堆积在一起。

当时的记录者是一个外国人,因此他的记录很具有参考价值,外国人在后来记录中这样描述:“只要那堆腐烂的稻草冒出水汽时,就需要将它翻个身了。这个腐烂的过程一般会持续三四天,在这段时间里,草垛大概要翻四五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多子多福,先救下小姨子花火 王爷深藏,妃不露 我求求你们了,让朕当个昏君吧 大明:徐家嘲讽?我狂抽朱元璋 吃皇帝不负责:第一拽妃 我在火影证仙王 李三古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