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第59章 护航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倭国,一个来回的话三个月时间是要的,康家有四十多条船,每次出海都是一起,按照比例算的话,有七八条战船护航就够了。配置的话,两艘三桅战船,三艘双桅战船,再上两艘快船,一艘联络的飞剪船就够了,日常海上补给由康家负责,咱们不用管”。苏贞百里心中算了下,护航一趟下来,水师有个一万二三千两银子的入账,顺带还能在海上训练,算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只是朝廷那边未必同意。想到这里,苏贞百里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只怕朝廷那里未必同意啊?”,苏贞千里听了有些失望,可还不死心,抿了抿嘴,说道:“水师平日也要在海上来回巡视,最远到过对马岛,那也是倭国的地盘了。这次只不过是换个方向罢了,朝廷不会责怪吧?”。苏贞百里听了,也有些犹豫,便追问道:“你们平日海上巡视时间怎么算的?出海都向何人报备?去哪巡视可有特定的限制?”,苏贞千里想了想,说道:“平日出海时间没有定数,若是海况好,短则七八日,长则两月也是有的。一般是向水师衙门的副将报备一下,只回来后,需要船上的值日官,将巡视航程提交给水师衙门和兵部追认,至于去哪里巡视倒没有特别的限制,向南去的几个驻泊地无非是登州,威海卫,往东是朝鲜的釜山,济州岛,对马岛也去,偶尔也会跟着商船去趟松江,不过那是长江水师的地盘,去之前会派快船提前知会,免得双方发生误会,最远的一次去过福州,和福建水师也打过些交道,嘻嘻,说起来,福建水师那才叫威风,啧啧,光四桅杆帆船就有三十多艘,清一色的双层炮甲板,配置的长短火炮有七八十门,红毛鬼的战舰见了都要躲着走”。

苏贞百里回忆了一下,自康熙二十年开始,为击败台湾郑氏水师,朝廷历时三年,花费了上千万两银子,举全国之力组建了大清水师。到康熙二十三年时,大清水师计有三桅战船六十四艘,双桅战船一百二十七艘,其余单桅杆战船,唬船,沙船等辅助船只六百艘,堪称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同时康熙,雍正两朝实行开海政策,为了护卫海上安全,对水师的建设保持了一定的重视和投入,虽然过程比较缓慢,但是水师的装备一直保持着持续的更新和改进,造船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现在水师正更新的四桅杆主力战船,便是积极吸收西方战舰的优点,并结合中式船舶的优点而改进来的。整个船身长22丈,宽4丈9尺,有二至三层炮甲板(大多为二层),火炮64~80门,定员550~680人,换成后世排水量计算的话,则介于1300-1600吨排水量之间,常规航速8-10节,不过,该船使用的风帆不是西方惯用的软帆,而是中式硬帆。因为在建造测试的时候,工匠们发现,西式软饭有个致命缺点:西式软帆一旦在交战中被炮火命中,极易燃烧损毁,即便只是被击穿,也基本丧失了船帆的功能,且操作复杂,绳索等工具过多,反观中式硬帆就比较抗用,被炮火击中也不会燃烧,即使被炮弹击穿,只要不是彻底被击毁,船帆依然能维持使用,使得战船能保持一定的机动性,而且通过一些固定的滑轮等工具,可以大大减少操作的难度,从而减少操帆人员的数量,以增加战斗人员的数量。不过四桅战船的造价相比于三桅杆战船并没有增加多少,这要归功于工匠们的智慧和前面几十年的物质积累。专业的造船厂培养了大批熟练工匠,再通过有计划的备料和精准的分工合作,使得的战船的生产周期大为缩短,成本也得以降低,一艘三桅杆战船从备料到下水,最快只需五个月,在经过3-5个月的舾装和海试便可形成战斗力。每年内务府和户部,还会通过指定的海上贸易商购买大量的优质船用木料,以作为船舶建造的储备。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实质上形成了天津,威海,松江,福州,厦门,泉州以及广州,总计六个大小不等的造船中心,尤其是天津,松江,厦门三地的造船厂规模更大,几乎垄断了整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唐之第一逍遥王 皇宫沦陷:一起逃亡皇嫂个个天仙 冷宫皇后崛起计 六个姐姐遇渣男,一拳一个靠奶团 谍海藏锋 亮剑:我一个团打太原很合理吧? 三国开局救了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