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第四章 甜蜜事业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用黄泥水冲淋结晶的红糖(黑砂糖),可得洁白如雪的“洋糖”。

这个记载,常常出现在各种古代种田文里,在科普我国制糖史的文章里也常常被cue,是一项里程碑级别的技术。

可邢承恩实际操作的时候懵了。

先来看看《天工开物·甘嗜》的记载:

(糖汁)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

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

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

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意思是把漏斗(瓦溜)的出口处堵上草,放在缸上,把富含杂质的黑色砂糖放入漏斗中。

等糖“结定”后,去掉漏斗口处的草,用黄泥水淋下,糖中的杂质就都流进了缸里,漏斗内的黑糖也都变成了“白霜”一样的糖。

怎么听怎么不对劲吧?有现代的活性炭、等离子交换树脂来做吸附剂,还要动用离心机才能分离的杂质,明代用泥浆“淋下”就行吗?

邢承恩实操了之后根本做不到,完全是哄人的。

《天工开物》记载的这套制糖法,据作者说,广泛应用于“闽、广之南方”。

不信邪的邢承恩又查阅明代福建、两广一代地方志,发现许多记载于《天工开物》相似,但在脱色细节上大相径庭。

《兴华府志》记载:“……二月梅雨作,乃用赤泥封之,约半月后,又易封之,则糖油尽抽入窝,至大小暑月,乃破泥取糖,其近上者全白,近下者稍黑,遂曝干之,用木桶装贮”

意思是将糖用泥封口,半月换泥,如此反复至半年后的“大小暑月”才能制出白糖。

《南产志》记载:官糖取之再行烹炼,辟鸡卵搅之,令渣滓上浮,复置瓷漏中,覆土如前,其色加白,名洁白糖也。

这是对“多轮脱色”的说明。

把已经脱色的糖“再行烹炼”,用鸡蛋搅拌澄清,重新放在瓷漏里,“覆土”,另其颜色加白。

如果说《南产志》、《兴华府志》成书较早,《天工开物》时期已有技术进步,那么再看一段清代的《淡水厅志》引用的《东宁政事集》记载:

蔗苗于五、六月,首年太嫩,三年太老,惟次年为上。

硖煮之期,以蔗分先后,若早砍则浆不足而糖少,砍之必自十二月始,至四月止,硖多泥土,煮一次去渣,再之上清,三之下清,乃成糖。

入〈石屚〉待其凝结,用泥封焉,半月一换,三易而后白。

始出〈石屚〉晒干,舂击成粉,入篓须半月为期,未尽白者曰糖尾。

并〈石屚〉再封,盖封久则白,封少则缁,其不曾封者为红糖。

同样是封泥,封得越久,糖色越白。

另外,小艺面板还显示旧时空21世纪,海南依然存在的制糖土法中,依然存在着与记载相似的工艺。

海南土法制糖所用的轧蔗石绞、三锅煎糖工艺、石灰(贝壳粉)澄清法都与《天工开物》大有相似之处,唯独在最后的脱色环节不同:

在海南土法中,制糖师傅将糖漏(与“瓦溜”相似的漏斗)用草封口,放入土中,将糖浆到入,再用泥封死。

一天后糖浆冷却,将糖漏取出,去掉漏斗下面的封草,将竹篾从下方插入糖浆形成导管,会有“糖仔”带着杂质慢慢留出。

一个月后“糖仔”滴干,糖漏内壁则会有结晶糖,最上方靠近封泥的最白。

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可见“封泥法”比“淋糖法”可信度更高,宋应星很可能将制糖时滴漏杂质的过程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妖猴 玄天武尊 遮天开始的交易大师 诡术复苏 斗罗:我的外挂是王者 江湖险恶快快跑 一炼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