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第六十四章 仲秋之祭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仲秋将至,赵王宫内宫女、宦者们不停地奔走在各个楼台之间,如火如荼的准备着祭月所行的一应物事。

仲秋祭月由来已久,起初乃是人们祈求丰收、团圆之意,春秋以来诸侯混战愈演愈烈、道德沦丧、礼崩乐坏,人们更加愿意将自己的信念寄托于鬼神之中,乃至当今,贵族、宗室祭月规模更是空前宏大。

除了准备王室祭品外,赵雍还命宗室准备了很多粗饼,用来分发给邯郸城内的老人。

秋日的雨就像春日的暖风,秋雨每下一场,温度便会寒冷几分。

白露一过,邯郸便接连下了几场小雨,气温也随之降低了不少,其中最为显着的便是人们身上的衣裳。往日小娘们身上那轻薄的外纱,如今都换成了宽厚的衣裙。

秋收进行的相当顺利,各地依次将收割的第一枝粟稷运往邯郸,屯田的成效也第一次迎来了收获的时节。

仅晋阳一地,粟稷岁收便高达十万石。

今年的一场洪水灾害,虽然淹没了华北平原,但屯田之策亦分担了赵国的压力。

而今想来,齐、魏、中山等国怕是不怎么好受。此长彼消,赵国大有可为。

赵雍这几日也难得喜笑颜开。

不过当今诸国的局势,似乎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国与国之间,是敌是友亦不可辩,包括宋、越两国。

宋、越同赵国交好多年,而今宋国攻魏、越国伐楚完全不和赵国打招呼。昔日盟书就像一张白纸,这两国背地里怕是早就倒入了秦国的怀抱了。

秦国在阴晋置县,改阴晋为宁秦县,进一步迫压魏国。公孙衍罢相,遁入山林。魏王即任张仪为相,张仪使宋,宋国撤兵。

秦国再谴使入赵,言及秦、赵两国交好。形式不明,赵国亦不敢轻举妄动,同秦互递国书。五国合纵势未成,便再次失败。

……

……

天公不作美,仲秋正日,天际依旧飘着小雨,灰蒙的云层压在天空,彻底遮挡了背后的明镜。赏月是别想了,但王的职责赵雍还是要履行的。

天色渐渐阴暗下来,小雨绵绵,赵王宫的祭祀高台之上,高火通明,烈火熊熊燃烧,微薄的雨势根本无法浇灭烈火的印记。

赵雍身着红绿相间的王袍,头戴冠冕,神色萧肃地跪坐于祭鼎之前。

他的身后依次跪拜着他的几位嫔妃,再往侧后,便是赵国的宗室、大臣。

(周礼曰:凡祭祀,赞玉赍,选后荐,彻豆边。)由于赵雍未立王后,一应祭器的摆设都是由嫔妃来完成。

祭鼎前摆放着整羊、整猪和五谷、香酒。

戌时一刻,震耳的号角声冲天而起,赵国的大祭司于高台宣读祭文。

赵国的大祭司并非如人们脑海中想象的那般,如同野人一样披头散发,反而是个着冠及履的六七十岁华服老翁,大祭司腹腔中气十足,高声地朗诵着晦涩难懂的祭文。

祭文足足宣读两刻。

祭文毕,大祭司突然对天高呼:“拜!”

鼎前,由赵雍带头,身后乌压压的人影缓缓俯首叩拜。

祭拜完天地后,大祭祀再次高呼:“退!”

赵雍遂起身,在宦者的搀扶下往后宫行去。

随着赵雍的离去,众人也都低首默默地走下高台。

一场精心准备十数日的祭月大典,便在三言两语中落下了帷幕。

赵雍行至檐台,不禁转头向后望去,朦胧地火光中,祭台上独剩那老者一人跪坐于鼎前,似是在祈祷着什么。

*

战国的祭祀分国祭和家祭,国祭乃祈祷上天庇佑赵国昌盛,家祭便是祈祷赵氏子孙繁荣。

国祭已毕,赵雍还得转去赵氏宗庙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定国侯 重生于康熙末年 我真没想当阁老 魂穿大明,我从西南打到东北 农女王妃 穿越从开荒开始 剑影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