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第4頁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一般的官僚地主即所謂縉紳之家,也利用他們在政治上的優越地位,巧取豪奪,兼併大片土地。就每一戶來說,他們固然比不上宗室諸王、勛戚、太監的占田數。然而,他們人多勢眾,在各地是地主階級中最有權勢者。明末農民戰爭中,官僚地主的動向是最值得注意的問題之一。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打擊的重點之一就是官僚地主,而反抗農民起義最頑固的也正是官紳地主。史籍中有關明末官僚地主占田的記載極多。鄭廉記載河南的情況說:&ldo;縉紳之家,率以田廬僕從相雄長.田之多者千餘頃。即少亦不下五七百頃。&rdo;(24)崇禎初年,河南巡按毛九華上言,&ldo;勢豪之家,仆隸多至數百,奸民乘勢投獻,百姓受其魚肉。&rdo;(25)正是在地主階級的瘋狂兼併下,明末土地高度集中,絕大多數農民被剝奪了土地,變成官紳地主的佃仆,或者被迫四處流亡。這種情況在當時人的筆下屢見不鮮,如說:&ldo;富者動連阡陌,貧者地鮮立錐。饑寒切身,亂之生也,職此之由&rdo;(26);&ldo;富者極其富,……貧者極其貧。&rdo;(27)盧象昇在奏疏中指出,&ldo;貧者日益貧,富者日益富,大約貧民之髓富民實吸之。&rdo;(28)顧炎武則說,&ldo;吳中之民,有田者什一,為人佃作者什九。&rdo;(29)這些敘述都表明明末社會的兩極分化達到了十分尖銳的程度。

第三節 國家財政的破產和賦稅的加派

明代的財政,前期以本色(即米,布等實物)為主,中期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白銀等折色的地位逐漸上升,成了國家收支的主要體現物。大致說來,供政府開支用的歸戶部、工部、光祿寺、太僕寺分別掌管,其中主要是戶部的太倉庫。從礦冶徵收的稅金和漕糧改折的金花銀,照例解送內承運庫,除了一小部分作為武臣的俸祿,絕大部分都供御用,成了皇帝的私財,一般稱為內帑。由於明中後期皇帝揮金如土,每年一百多萬兩的金花銀滿足不了他們的欲壑。從明武宗開始,就不斷提取太倉銀兩供內用。萬曆年間,寧夏、朝鮮、播州先後用兵,花去了大量軍費(30)。朱翊鈞又以婚禮、珠寶、袍服等名義,向戶部索取白銀多達一千餘萬兩(31)。更加上乾清宮等修建工程,最後弄到&ldo;太倉、光祿、太僕銀括取幾盡&rdo;(32),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原先各省、府、州、縣還有自己的小家底,供地方不時之需。後來幾次下令,把外庫的藏銀輸解戶部。如天啟六年,根據南京操江御史范濟世的建議,熹宗朱由校發布上諭說:&ldo;朕思殿工肇興,所費宏鉅,今雖不日告成,但所欠各項價銀已幾至二十萬。況遼東未復,兵餉浩繁,若不盡力鉤稽,多方清察,則大工必至乏誤,而邊疆何日敉寧。殊非朕仰補三朝闕典之懷,亦非臣下子來奉上之誼也。&rdo;(33)因此下令各地加緊搜括,藏銀一律解送京師。這種竭天下之力以奉一人的做法,終於導致了內外交困,加速了國家財政的全面破產。國家財政既陷於絕境,皇帝的內帑又捨不得往外拿,為了應付日益增多的軍費開支,朝廷就不斷地加派賦稅。

關於明代賦稅的加派,一般只講主要的幾次。萬曆末年,遼左用兵,每畝加銀九厘,一共加賦五百二十萬兩。這是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以前朝廷加派的餉銀。崇禎三年,再按畝加征三厘,加上萬曆年間的九厘,每畝共征一分二厘,統稱遼餉。這是在明末農民戰爭剛開始時加派的情況。此後,崇禎十年,根據楊嗣昌的建議,天下按畝加糧六合,每石折銀八錢,共增賦二百八十萬餘兩,稱為剿餉;崇禎十二年又以軍費無著,加派練餉七百三十萬兩。先後共增餉銀一千六百七十多萬兩,超過常年歲入一倍以上(34)。直到明王朝滅亡才停止了崇禎年間的加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小院儿生活 我是大金主 同时攻略两个病友 海盗 明尊 全球狂欢夜[无限] 愿同尘与灰(综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