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第十一章 求学长安1-3 (第1/5页)

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4-1

天凤四年(公元17年),刘秀终于进入了长安太学。

太学在西周时便有了雏形,只是那时不叫太学,也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不过是进行祭祀、议政、礼仪等活动的地方,到汉武帝时才正式设为太学,由博士给太学生讲授儒家经典,最初的学生只有五十名博士子弟,主要是贵族子弟或很有才名之人,这些学生经过学习和选拔后可成为朝廷官员的候选人员。到汉昭帝时太学学生增至一百人,到了王莽时代,新朝廷不断推出新政,为体现对天下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太学改成了凡有才能的人都可以上的学校,太学的学生数量一下剧增,人数竟超过了一万。有些是新贵王孙,如王莽家族以及跟随他们发达起来的富家公子,有些是没落子弟,比如像刘秀这样有过家族渊源却已经沦为平民的子弟,有些是因才名被招入,如少年神童邓禹,还有很多是为求功名游学而来的,如刘秀的同乡人朱佑,早两年就已经在长安游学了。刘秀既是没落子弟,也是游学而来,既为增长学识,也为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毕竟在太学有机会参与考试与选拔。

自王莽掌权以来,社会开始流行谶纬之学,即能够预言未来事件或昭示吉凶的神秘学问。王莽就是利用图谶,让天下人相信他是真命天子。在平帝去世的当月,有武功人在疏浚水井时得到一块白色符石,上圆下方,刻有红色文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武功人将符石献给朝廷,群臣便建议加封王莽为“摄皇帝”。不久,太学的学生哀章制作了《天帝行玺金柜图》和《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两本书,藏于铜柜之中,然后将铜柜放于祭祀刘邦的高庙之中,而后佯装意外发现并告知朝廷。王莽便借受命于高祖之灵符而正式称帝,哀章因此受封加爵。太学学生迎合的如此出色,因此深受王莽青睐,对谶纬尤为重视,这也是太学得以兴旺的重要原因。

太学发展多年,已经非常成熟,细分出很多专业,一部经书就是一个专业。在太学中比较流行的是儒家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这些经书经过历代大师的注释和讲解,已经延伸为非常庞杂的体系,一本经书可能原文只有数千或数万字,而其注释和讲义却有几十万字。太学生们入学时一般都会拜投在某位大师名下选择某个专业学习。

刘秀与邓禹初到长安,去拜见国师刘歆,希望投到他的名下。刘歆改名为刘秀已经二十多年了,但大家还是习惯他是刘歆,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认为他是刘秀。

刘歆见刘秀和邓禹器宇不凡,又听刘秀是刘家宗室,倒有几分热情。一问姓名,竟与自己同名,便有几分不悦,问刘秀道:“你是何时取这个名字的?”

“我出生时就有了这个名字。”刘秀没想到自己的名字会让国师一脸不悦。

刘歆仔细打量着刘秀,见刘秀虽然容貌不凡,但一脸温雅,毫无过人之气,浑身上下,纯净自然,也没有半分江湖之气,心中渐渐踏实下来。又见刘秀一脸无辜地看着自己,心中便又有了几分好感,笑问道:“你父母给你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你长相秀气吗?”

刘秀脸色一红,见刘歆虽然精神矍铄,但面色苍老,表情严肃,几根又长又乱的眉毛翘立在灰黑的眼睛上方,像两丛让人踩踏过的一丛梭草被胡乱的丢在眼眶上。刘秀不知刘歆是在嘲笑自己还是另有他意,不愿说起父亲给自己取名的缘由,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

刘秀的窘迫让刘歆更加踏实,在刘歆看来,不堪嘲弄的人显然成不了大器。

邓禹在一旁道:“国师大人,文叔是因为家里诗书流香,所以取这样的名字。”

“是吗,诗书流香?你们读过什么书?”刘歆眉毛一翘,像刚遭踩踏的乱草被挪开了脚。

邓禹道:“《诗经》、《战国策》、《春秋繁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明末大权臣 大明:开局迎娶徐妙云,朱棣麻了 皇宫沦陷:一起逃亡皇嫂个个天仙 大明:俺爹朱高煦,江湖人称造反大帝 英雄问鼎 大秦:穿越大秦,始皇封我为国师 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