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是的。正所谓: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作为一名官员的实操技能,要根据具体的案例撰写判状。经铨选合格者,才能正式录为官籍,接受朝廷的委任。虽是文采一流、才干低劣的,往往被淘汰掉。可...可到了我朝...”
范仲淹不好意思说下去。
赵祯看了一眼范仲淹:“说下去。朕知道你想说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朕恕你无罪。”
范仲淹这才鼓起勇气说道:“经过五代的杀伐,我朝的士族门阀荡然无存,地方长官也不再有自募僚属的权限。虽说保留了恩荫的制度,但通过科举取士,逐渐成为朝廷招揽贤才的最重要途径。远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太宗初登皇位,加之南方诸地传檄而定,各地官署均有不少缺额亟待补充,这一年及第人数竟然激增到了七百人,此后便形成定例。”
赵祯听到此,突然来了兴致,插话说道:“这一年倒也不算多。朕记得咸平三年(1000年),先皇广布恩泽,连同照顾屡试不第者的特奏名在内,总共录取了一千八百多人!”
“是的官家。除了录取名额增多之外,又不设置铨选,加之恩荫盛行,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我朝官员的职业素养就参差不齐了。饱食终日、不思建树者大有人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江河日下的气息日益浓烈......”
“江河日下”一词从范仲淹嘴里说出来,赵祯都惊了一下,范仲淹也是觉得话说得严重了。
既然自己有言在先,赵祯便不好说什么,便追问了一句:“我朝现在有多少文武官员?”
范仲淹是做了功课的:“回官家,大约一万七千三百多人。这个数字在真宗朝景德年间,大概是不到一万人,四十年差不多翻了一倍,当然这还不包括候任补缺、尚未获得差遣的官员。”
“各级官员都有定额的,怎么这么多?”赵祯很是纳闷。
“回官家,我朝三百二十个州郡,一千二百五十个县,各级官员虽说皆有定额,但官员数量已经达到了定额的三倍还要多。而且每届科举还在不停的招录,一次就达到近千人的规模。此外,还有...”
范仲淹又一次停顿了下来。
“还有什么?”
“回官家,这些只是编制内的官员数。各级各地的衙署内还有承担具体事务、差役的吏员,这个数量则更为惊人。早在咸平四年(1001年),时任太常丞的梅询就奏报,三司及诸路共计裁减冗吏竟达十九万五千多人!”
“希文,可有对策?”
“精兵简政!”
赵祯刚问完,范仲淹就脱口而出。他从西北刚回来,自然知道这大宋排在第一位的吞金兽就是军队。
据后世史学家统计,在宋真宗时期,国家赋税的75%被用于军费开支,到了宋仁宗主政时期,由于李元昊自立门户,西北边境的形势急剧恶化,军费开支占岁入的比例已经接近80%。
紧随军队之后,异常庞大的文官队伍也是威力十足。宋朝的最高统治者给与他们极其优厚的待遇。与今天没人一张卡、每月一笔钱的工资发放方式不用,宋朝文官的薪水构成相当繁杂。
首先是月俸、禄粟。以两府的主管为例,每月可领到三百贯钱、一百石粟,另外还有按年发放的衣赐,包括绫40匹、绢40匹、棉100两。
其次是职钱(发放给京官)或者所谓公使钱(发放给地方官)。御史大夫一般有60贯,翰林学士一级有50贯。
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津贴,包括茶酒厨料、薪蒿炭盐、米面羊口等等。正常的薪水之外,还会有时不时的恩赏。
另外,按照澶渊之盟的协议规定,大宋王朝还得从牙缝里挤出“保护费”上交给契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