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间的皇家内事,他一个外臣适合摊开来说吗?
“苏学士不必忌讳,老身对于乌台诗案这种事也是极反对的。”高太后看出苏轼的顾虑,索性直言。
乌台诗案发生在神宗朝,可谓是苏轼一生的最大拐点。
所谓乌台也就是御史台,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元丰二年(1079年),时任御史的何正臣等人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到知湖州就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然后就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
这件事牵连很广,包括当时的王诜、李清臣、司马光和黄庭坚等知名人士和朝廷重臣。
苏轼本人对当时的新政如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两浙路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算是非常反感,于是就形诸吟咏,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
这事是有的,但是乌台诗案中很多诗词都是牵强附会,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字狱了。
苏轼在御史台监狱度过了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光,为此甚至差点身首异处,最终在众多官员上书求情,本朝又没有杀士大夫的先例的情况下,才免去一死,贬为黄州团练。
名噪一时的大学士自乌台诗案始说是性情大变也不为过。所做诗词从开始的“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转变为寄情山水,回归自然。
高太后在乌台诗案时虽是皇太后,但也是没有执政权的后宫妇人,对乌台诗案有所耳闻,却徒呼奈何。
她这时候提及此事旨在表明态度,她的家事是国事,而议论国事乃至于批评朝政都是她可以接受的。
苏轼沉吟好一会,终于开口,“官家他自大病之后确实判若两人,但要臣来说这无论是对于太后还是朝廷而言都是好事。”
“此话怎讲?”高太后不解。
苏轼起身拱手,侃侃而谈,“官家大病之后十分勤奋,一天大概有八九个时辰都在读书或者跟臣谈论万里疆土,奋然向上之心,臣年少最刻苦之时都望尘莫及,这是其一。
“其二,官家倒是也跟我讨要过王公所推行的新法,看了一遍就抛到一旁再不翻阅,可见对新政并不赞同,反而说太后节俭以身作则,是为榜样。
“其三,官家推崇古时英雄,眼界开阔,隐有重振汉唐雄风之志向。所谓新旧之争,也许在官家看来倒像是两小儿互殴,他没有放在心上。
“至于官家的关注点,臣大胆猜测不在内,而在外,他立足大宋,而俯视天下,有驱除四夷,横扫六合之雄姿。
“太后,试问这等官家,是不是太后之福大宋之福?”
苏学士一口气说完,自己都觉得酣畅淋漓,作为这些日子官家最亲近的人,眼瞅着官家的变化和不少令人疑惑之处,他无人可诉说和吐槽,借这机会把自己的感受和猜测一股脑抛出,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快意。
至于太皇太后和官家之间复杂但其实相对也简单的矛盾和羁绊,他看得没那么分明,但也知道太后一心为公之心。她总不至于为此处罚自己,这些话也不至于疏远了他们祖孙的关系。
但显然,我们的苏学士想得还是简单了。
太皇太后听完没有太多表情波动,苏轼的一些话验证了她的某些看法,官家懂事了,可某些方面起来的却太快了。
要驱除四夷横扫六合哪里那么简单。
她挥手示意苏学士可先行离开,她要消化一下这么一段话,或者说是官家的这些变化。
“煦儿这是得祖宗庇佑,还是受了什么蛊惑?”
以太皇太后看来,若能安定内部,使官吏清廉,百姓安定已经算是有为之能君,至于秦皇汉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