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誊抄好的试卷装入特制的铁箱内,然后贴上封条。其后再将原卷一一清点,装入特制的柜子里,用三把钥匙锁上,直到试卷批阅完毕后,在确定考生名次时候,内外帘官才能一起开启。
誊写弥封完毕,外帘官便带着装好试卷的铁箱往贡院后面走去,到了公平桥止住,内帘官早已在此等候,双方行礼毕,内帘官接过装着试卷的铁箱,抬入内院,核查无误后,签字画押,双方再行礼,便算交接完成,外帘官原路退回,双方从始至终不得言语一句。
内院同考官十八都有自己的阅卷场地,阅卷期间不得走出场地,一应生活所需均有专人照料,同时考卷发有主考官并两位副主考随机发放,每人批阅的卷子数量是一样的。近八千份试卷,足足装了二十大箱,每个箱子将近四百份,每个同考官要批阅将近四百五十份,工作量可谓巨大。
好在科举考试体系成熟,众人分工合作,批阅起来倒也迅速,加之是顺天府与直隶乡试合并,礼部直到考生众多,给出的批阅时间也十分充足,足有十五天之多,这才让同考官们没有累死累活的加班。主考张廷玉又是个较真儿人,每每见到落地的卷子都要看一遍,也让同考官们不敢稍有懈怠,每张卷子务求认真研读,便是落地的卷子也会一一协商错误之处并落地缘由。
乡试不同于院试,府试。同考官只有推荐权,没有录取权,所谓:推荐由同考,去取出主考,定名随转堂。当然,再负责任的同考官十余日阅卷下,也难免心焦气躁起来。
三房同考官姓李,康熙四十二年殿试二甲三十五名,进士出身,在翰林院中算是小辈,这次抽中做了三房的同考官,这十几日批阅下来,看试卷都快看吐了。许是运气不好,李翰林分到的试卷中,高水准实在是寥寥无几,十几日下来,荐上去的试卷不过十三份而已,远少于同僚,起初李翰林还怀疑自己是初次担任同考官,是不是眼光太高了些?每每还将落地卷子抽出来一些来重新审核,结果有一次主考张廷玉巡视,拿起落地的卷子一一审核,竟也连连摇头,又好生勉励李翰林几句,方才让他放下心来。;李翰林看着手中试卷差点被气乐了,也不知道此人是怎么考上秀才的,通篇下拉错字连连,竟连语句都多有不通之处,最可气的是还有好几个圈圈是什么鬼?这明显是字不会写了,画圈代替之。李翰林叹着气将这张试卷扔到一旁,他倒也是知道一些内情,地方官吏为了照顾当地乡绅,每每总是划出秀才名额出来分配给地方豪绅,这些人往往只是粗通文墨,也没有大的上进心,只是混个秀才的外衣方便行事罢了。
看着桌子上剩下的十几份试卷,李翰林失望之情更大,须知同考官推荐的数量也是有规定的,每人二十五份,不能多也不能少,若是少了就需要从别的考房里提调,但这种情况很少出现。要知道每个考房里几百份试卷,总能找出二十五份来凑足不足之数。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并不代表不会有,像是李翰林这种倒霉蛋,分得卷子水平实在太低,同考官便是瘸子里面拔将军也实在拔不出来,也是无可奈何,好在同考官阅卷后,礼部还会专门派人堪磨一番,倒也不怕别人笑话。李翰林有气无力的又拿起一卷试卷,小心的展开,便批阅起来。起初还有些漫不经心,越读越是不可自拔,一口气从头读到尾,竟有种浑身舒爽通透的感觉,便如同三九天吃辣火锅,三伏天饮冰梅汤酣畅淋漓,不自不觉已读了不下七八遍。随后一拍大腿叫到:“此卷当为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