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作品相关 揭开明朝军事孱弱的天大谎言 (第5/11页)

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亡,却也与他有着莫大的关系,那就是卫所制度,明朝的卫所制度,其根源在于土地所有制,明朝初期百业凋敝,国家不可能有充足的金钱支持大规模的战争,卫所制度所实现的军队自给自然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而明初军力的强大,与唐军的强大一样,根源正在于正确的军队建制上,但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兼并的日益激烈,当卫所制度的基础—即土地已经不存在的时候,明军的腐化也就成了必然。这一点和唐朝有分外的相似,太宗时期的府兵制,使唐军成为了天下无敌的雄师,但是同样因为这个封建经济难以回避的矛盾,盛唐时期的唐政府不得不废除府兵制,而地方自主的募兵制度却引发了大规模的叛乱。明朝人不会不懂得以历史为鉴的道理,但明朝人却走向了另一个反面的极端,即用抬高文官集团的地位和遏制武将的权力来避免地方叛乱的可能性。事实上,在明朝中期人口增长,人均土地占有量减少的情况下,明朝的卫所制度已经名存实亡,而文官集团的掌权也使得对外开拓生存空间成为了奢求。明朝实际上是在为宣德期间不断放弃漠南领土买单,朱元璋打下的领土,在文官集团守内虚外的方针下被不断的放弃。实际上对于中原农业民族来说,要想彻底根除游牧民族南下的隐患,有两快土地是坚决不能丢的,一为河套平原,二为漠南草原。控制了河套平原,就等于控制了骑兵的基地,控制了漠南草原,就等于控制了游牧民族的生命线,汉唐之所以强大,正在于他们牢牢控制了这两块地方,才有了游牧民族的臣服和汉民族骑兵的强悍。朱元璋的战略是对于蒙古高原的蚕食,即以长城以北的卫所为基地,不断对蒙古草原进行进逼,但是对于后世的守成君主来说,不奢求大规模的出塞作战,只要能够守住,能够坚决的继续进行屯田,以及不断的向河套和漠南大规模的迁移中原无地的流民,那么明朝的历史或许将会用另外的方式改写了。至少土木堡之败和英宗被俘的耻辱是绝不会发生的。

说到土木堡之败,就牵涉到了明朝军队的另一个问题---即军队的生存基础问题,这一点是我将在第二章里阐述的。(第一章完)【转自铁血社区】

二:明朝的战斗力和战略演变问题

明朝初期的战斗力自不必说,在第一部里,我已经详细的阐述过了,但是明朝末年战斗力的孱弱,特别是在明朝中期以后战斗力的孱弱是让人无法容忍的。任何王朝都有一个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明朝也不例外,武功如汉唐之盛,到后来也难免腐化蜕变,在土木堡之战里,五十万明军被3万蒙古骑兵打得全军覆没,直到今天今人也无法理解这场战斗,要知道这场战争仅仅三十年前,永乐皇帝的几十万铁骑还曾将蒙古人打得无处藏身。

正统时期的明军战斗力显然不能说差,否则之后的于谦也根本没有保卫北京的本钱,但是北京保卫战的失败却无法掩盖明军的内部问题,即缺少统兵的帅才。不要认为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就把于谦看做是如徐达一类的人物,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在于明朝防御思想的胜利和雄厚的资源储备,于谦的大多数功劳在于安定秩序和稳定人心,统兵打仗本身并非其所长,何况作为一个文臣,他的首要思想是守而非攻,明朝在北京保卫战里贯彻了他谨慎持重的思想,这在当时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明朝也因此丧失了主动出击的机会。北京保卫战是蒙古人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更引发了草原地区重新的战乱,明朝面临着重新打服蒙古的好机会,但是于谦却没有做任何的动作。也没有对蒙古地区进行报复性的惩罚战争,有人当然会说当时不是最好的机会,但是我想反问的是:什么才是最好的机会呢,难道重新面对一个统一强大的蒙古政权才是最好的机会?从后世看,明朝退守的后果恰恰是造成了蒙古草原地区的重新统一,俺答的骑兵在嘉靖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不断的骚扰明朝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明崇祯:朕不做亡国之君 天生郭奉孝 三国第一逼王 三国:我成了蜀汉丞相 三国之地表最强接班人曹冲 始更 三国:我是帝师王越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