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徭役对朝廷来说挺简单的,只要按照规矩来次数少或是不担心民变大力征发,倒是没什么问题。反倒花钱招工来筑城,这招有时候完全不顶用,因为在繁荣的宋成,做其他工比这个挣钱多了,所以常常招募不到民力。人力的使用是无法估算其价值耗费,但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其次,修筑城池的材料数量多,且种类多,种类有:石头、木头、砖、石灰、米、盐、竹子等。有宋一代,一次修筑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之称的四川雅州,耗费230万余竹、砖、石、米等。这些物料一般地方政府是搞不定的,需要多方合作才能筹备齐全,用于修城。一是中央划拨:中央划拨的情况较为常见,数额也颇为巨大。例如,在宋太宗在位期间的雍熙年间,就曾下拨河北百万城木、三百万牛革。二是地方自筹:地方官府自己去筹备筑城修城所需要的物资,自己根据地方实际状况想办法征集而来,例如用官窑烧制城砖。三是百姓摊派:这是地方政府最喜欢也是最常用的手段,让地方州县里面的有能力、没能力的百姓共同出材料,碰到紧急情况或是官员凶恶,很可能将人家家里的房子拆掉来修城,这种情况常出现在边境地区,可害惨了当地百姓。四是花钱购买:这是相对柔和公平的手段,因为其他手段就像是巧取豪夺天下百姓的东西拿去修城,花钱购买倒是利于双方,百姓不至于亏惨。一般而言,宋朝修筑城池,这几种手段都会一起采用,单靠一样或两样是很难达到所需物资数目的。
再次,修筑城池必须要用到钱。据记载,广西静江府进行的四次修筑都在数十万贯铜钱。宋代不同时期一贯代表的数目不一样,好算一点就统一按一贯等于1000文算,也就是一次修城耗费数亿文钱,差不多是我们后世的一亿左右。当时一斤米是25文,一双木屐100文钱,这样看来也不是特别昂贵。北宋时期,国库收入最高达到1亿贯左右。再具体点说,宋神宗熙宁十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宋哲宗元佑元年,为4800万贯;这还是没加上金、银、绸绢、米谷等杂七杂八的,这样看来宋朝还是极富的。但是宋朝经济发达收入高,同样支出也高,连年不休的岁币,养兵养官的俸禄,镇压叛乱和抵御外敌的钱粮支出等等。分摊到地方修筑城池的能又有多少呢?恐怕没多少吧?面对颇多的支出,中央肯定给不出那么多。有三种办法解决:一是赐度牒,唐宋时官府发给出家僧尼的凭证,凡有牒的僧尼得免地税、徭役,是官府收入的一大来源,价值三百贯到一百九十贯不等,如赐100道度牒修明州城;二是直接拨钱,要么是国库里的钱,要么是皇帝私库钱;三是卖官换钱,纳粟补官,出卖官爵换钱,这是权宜之计,但却常常用到,一般换来的官都是没有实权的空头衔的散官。中央有行动,地方就没有了吗?当然不是。封建王朝由于中央集权制,地方财政的绝大部分收入都归中央所有,剩下的资金很少,干不了什么事,大部分工程事务都需要中央牵头给钱才能办。即便局势如此困顿,地方官员们还是有办法,可谓是各显神通,如利用宗教热情“骗”钱,如宰豪强富商,如节约开支等等。
综上所述,修筑一座宋代城池需要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的多方协助,拿出数目众多的钱粮物资或等价物品,必要时候还需要当地主事的地方官去绞尽脑汁“坑蒙拐骗”。宋代城池造价几何呢?这很难说清,铜钱数字应该在10万贯左右,就能顺利修筑出一个城池。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城池只是修缮缝补,有些城池也只是复原拆除的城墙,很少会有从无到有的建城记载。
铁牛说了这么多,想说明什么?铁牛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修筑一个城池,甚至只是修缮缝补、复原旧城或者改造空心敌台,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力量。只靠一地的力量很难独立完成。而我的斥候和探子们多方调查到的情况是,徽州的知府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