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毕万被封在魏地,是大吉大利的兆头啊。“万”是盈足之数,“魏”同“巍”,有高大雄伟之意,得此封赏,符合天意。总而言之,郭偃预言毕万的后代必定昌盛,会越来越兴旺发达。从此“大名”就成为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这也为日后以“大名”的名字给这一地区命名留下了伏笔。
200多年后,毕万的后人魏斯果然不负众望,在公元前403年与赵、韩家族“三家分晋”,建立魏国。后来的魏武侯以大名一带作为别都,称为“元城”。
隋炀帝开大运河,魏州有码头三处、渡口八个,尽得水运之利。唐朝时,魏州成为黄河以北的政经中心,经济非常发达。安史大乱后的唐德宗时代,河北军阀、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有个侄子叫田悦,此人自称魏王,改魏州为大名府。五代战神、唐庄宗李存勖就是在魏州称帝的,进而灭梁雄霸中原,虽然四年后自己也死于非命。而五代周太祖郭威就是在大名府起兵,建立周朝的。郭威起兵时,留一个人守大名府,此人名叫柴荣,郭威养子。
西汉初年,元城建县。因西汉末年元城县委粟里王莽家族“凡九侯五大司马”( 王莽的伯父、叔父5人位居宰辅,“家凡九侯,五大司马”,声势显赫,不可一世。),又称 “贵乡”,因历史上天雄军威震一方,又别称“天雄”。自曹魏在元城建阳平郡至抗战期间,先后有贵乡郡、魏州、武阳郡、河北道、兴唐府、广晋府、河北路、大名府、北京、大名路、直隶省会、冀南道、大名道、大名专区等三十多次县级以上的行政机构设在大名,其中三次作为国都,七次作为陪都,八次相当于省级,十余次相当于地市级。大名作为黄河以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城市长达一千七百年,作为国都、陪都长达一百三十年,这是大名发展史上一段极其壮丽的时期,也让大名的衙署文化达到巅峰,决定了大名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上的大名府,有盛唐名相狄仁杰(击退契丹)、北宋名相文彦博、韩琦、寇准、吕夷简(北抗辽国,使大名府为北宋的陪都北京)、包拯(大名路转运使)等功着青史,万世流芳,寇准留下的“东郡股肱今右辅,北门锁钥古天雄”为千古衙联。着名文学家、诗人欧阳修、苏澈、黄庭坚等,居官在此,吟诗放歌,留有佳话。
五代之前,中原政权还拥有幽云十六州,有地利之险。但晋高祖石敬瑭这老杂毛做了汉奸,把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中原无险可守,大名府的重要性就突出起来。契丹骑兵南下,宋朝只有重兵屯于大名府,才能阻止契丹骑兵南下。大名府堪称是东京开封府的北方门户,大名府若是丢了,四面开阔的开封是无险可守的。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大军准备南下“打草谷”,就是武装掠夺,在幽州集结重兵。消息传到东京,对外向来萎靡的北宋君臣商议对策。很多大臣认为契丹强大,还是和契丹议和,无非多花钱买个平安。还有更绝的,说钱断不能给。那怎么办?很简单:迁都逃跑。这个荒唐的建议被宰相吕夷简给骂得狗血淋头,说我能往,契丹也能往,我们能跑得过他们的骑兵?北方无险可守,一旦丢了,就再也夺不回来了。宋仁宗问计于吕夷简,吕夷简的态度是:绝不能迁都,动摇人心,求和又有损国威。唯今之计,只有以强硬对强硬,契丹有狼牙棒,我们也要狼牙棒,才能让敌人敬畏我们。
吕夷简曾在大名府做官,知道大名府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大名府控扼河朔,号称北门之锁钥,守住大名,就能守住黄河防线,则开封无忧。吕夷简劝宋仁宗在大名府建都,告诉契丹人,皇帝准备亲征,让他们断掉不切实际的幻想。吕夷简几乎就是寇准再世,当年契丹南下澶渊,要不是寇准力排众议,北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