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采取的必要手段。989年,宋太宗赵光义召集群臣商讨备边御戎的计策,大臣田锡上奏认为,应加大对间谍在军事领域的开发与利用。右拾遗王禹偶则更进一步,主张“行间谍以离之”,认为辽国作为新兴国家,内部由若干部落组成,因此可以“间谍番中酋长”,使其相互攻伐,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目的。
宋辽谍战的高潮是在澶渊之盟以后。萧太后和辽圣宗在1004年南下亲征失败,促使辽与宋签订“澶渊之盟”。盟约之后虽无大战,但双方在暗中频频交锋。通过间谍调查对手的实力与军事分布,一旦有可乘之机,就给对方致命一击。宋辽双方都有相对完备的间谍机构。北宋在中央设有直接由皇帝领导的“皇城司”,主要任务就是负责京城附近的反间谍工作。在边境诸州则设有“机宜司”,专掌本州边境军要机密事,机构成员多从边军中挑选招募。同时,边境文臣、将领也有组织间谍的权限。韩琦、庞籍等文臣在边境做知州时,就善于拊循当地土着居民,使其成为自己的爪牙耳目。
辽人也有自己的间谍网络。澶渊之盟签订前,宋安抚使丁谓抓到了契丹方面的间谍首领,对谍首严刑拷打后得知其成员的长相和年龄,甚至分布各路。可见辽人在间谍组织方面也有不小的布局。由于澶渊之盟的签订,双方战后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人员往来也是络绎不绝。间谍们多利用这种机会潜伏敌境。间谍们用来伪装的身份五花八门,有榷场(辽宋边境的贸易场所)商人,有往来僧侣,有间谍使臣等等。这些无孔不入的间谍很快就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1031年,辽兴宗即位,雄图壮志,想借西夏与北宋连年征战的时机南下一统山河。而辽军南下最优路线是从关南(今河北白洋淀以东,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间一带)侵入。所以,1041年12月,就以宋人在关南地区“治壕堑”为由,遣使要求宋朝割关南地区。同时,偷偷在边境上屯集军队,一旦交涉无果就可直接偷袭攻占。然而,在辽人派使者索要土地前的2个月,宋朝方面就已得到“契丹将谋入寇”的情报,开始调遣民夫加修边境城墙,并加强边军训练。军事上的戒备使得辽人武力偷袭的计划落空,只得希望在谈判桌上索要更多的利益。
在契丹使者尚在赶往东京的路上,宋朝间谍就贿赂辽臣买下文书内容,加急送至仁宗手里。得知辽人底线后,仁宗和群臣们有了底气。谈判中宋人坚决不同意割地,只允许联姻或增加岁币。经过商谈,仁宗派富弼带三封国书前往辽国修约。三封国书中写着三个不同的条件。一是可以与辽人联姻,并一次性给嫁妆钱,但每年岁币不再增加。二是若辽人不约束夏国,宋每年只多给岁币10万。三是若辽人让夏人重新称臣,每年愿增岁币20万。这三个条件中,第三个对辽人利益最大,同时也是宋人谈判的底线。宋廷之所以搞了三封国书,就是为了让富弼便宜行事,尽可能减少朝廷的损失。没想到辽国间谍也不是吃素的,在使团去往辽国的路上,就被“辽人密探文忠箧中止有三书”。宋人的谈判底线同样被摆在了桌面上。最后不得不以增岁币20万作为条件。
北宋的间谍被冠以“刺事人”、“谍者”、“谍探”等称谓,由于北宋时期时局动荡,战事不断,间谍一直受到宋廷的高度重视。北宋名臣苏辙在《奕城集》中有这样的记载:“臣闻太祖之时,边臣皆重金养间谍。”
宋太宗时期,大臣田赐上疏曰:“今之御边,无先于用谍。兵书曰:事莫密于间,赏莫重于间。北方自有诸国,未审陛下曾探得凡有几国否,几国与契丹为仇,若悉知之,可以用重赏行间谍,间谍若行,则其国自乱,其国自乱则边鄙自宁。昔李靖用间破突厥,心腹之人自离贰也,书在唐史其事可知,今募能往绝域斗乱蕃部使交相侵害,如汉之陈汤传介子之流,则不劳师徒,自然归化,此可以缓陛下忧边之心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