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其中几句这样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大自然中的月亮、太阳、风、山河,他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天和云,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未来人看到的也是这个自然天地。江月虽然一样,但是情怀却不尽相同。快乐的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的人看到同样的风景,却深感悲哀,其实这都是自己内心的照应。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从而让自己疲惫不堪。每个人都不愿意让烦恼缠身。为此,有人尝试通过酒精、尼古丁和大量的镇静剂来解除不安和痛苦,也有人把大把精力用于消除外在的表面上的痛苦,以此获得一种暂时的解脱,或是整日整夜守在电视机前,嘴里不停的咀嚼着零食。而这些办法不是麻痹自己,就是给自己带来另一种烦恼、痛苦或者伤害,与其这样倒不如给自己解压。接触这些束缚。从而让自己活的轻松、活的快乐。
其实。人生的痛苦和悲哀皆由心造,人的心能大能小,痛苦和悲哀也源自于人心的不同。一个拥有快乐心情的人,就会远离痛苦、悲哀。
王家庄的老百姓迎来了一场噩梦,特别是那些勤俭持家的妇人。为何这样讲,只有这些知道东西珍贵,明白农人挣下点家什儿不容易,即便是一块砖一片瓦一块破布都不舍得扔掉。平日里日子过的是紧紧巴巴,每天吃多少喝多少都是算计着过。老百姓有句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可是在那个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年月,谁敢敞开了腮帮子吃饭,还不是得算计着。其实这句话讲的是,一个合格的家庭妇女会算计着家里的粮食,如何才能够对付到明年粮食收获的季节。记得上高中的时候住校,一个月放一次假,每个人每个月生活费大概在150元左右。有这么一个同学,第一周就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吃饭也是让食堂单独开小灶,等到第二周的时候就开始寡淡,到了第三周的时候就开始找同学蹭饭,到四周的时候就一天吃一顿或者谁看到谁剩下饭了就去接着吃。
其实何为算计,不过是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一年的日子一如既往地过下去,自从收了粮食的那一天开始,农民们就开始计算,每一颗粮食的用处,这就是算计。刨除应该交的地租,全家要吃掉多少,卖掉多少攒下来,拿出多少应付人情往来,固定存下多少将来给孩子娶妻生子。可是每个村都有那种及时行乐的人,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不着调,粮食到手,没等债主上门要债,早早地就计划好了这些钱怎么快速花掉,一年之中有几天满嘴流油,大部分日子就得勒紧了裤腰带抵抗饥饿。
可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为什么这样讲呢?在和平年代勤俭持家的老百姓能够积攒下一个不错的家底。西汉年间中央政府设计的是每三年就可以让老百姓剩余一年的口粮。也就是说勤加持家的老百姓辛苦干三年,按照标准定量吃饭,三年之后仓库里的余粮正好是这一年家庭的口粮。
可是这是针对和平年代讲的,如果是兵荒马乱的年月,家里有存粮就有人惦记,每到了这个时候,就会有大量的人口锐减,其实细算计下来死的大部分就是这些勤俭持家有点家底的老百姓。吃不上饭的只能选择造反,既然是造反武器装备肯定是不如正规军,甚至不如地主武装。家底殷实家大业大的自己组织抵抗,而这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呢?造反吧,自己过得还不错,不造反就是主要的劫掠对象,这也是为什么兵灾之时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伤亡的原因。
那些吃了上顿不算计下顿的人,拥有一颗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