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第47章 皇帝观阅兵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喜欢给前线将领出出主意。

建隆四年(963年)正月,赵匡胤命慕容延钊和李处耘领军收复荆湖。李处耘出发前,赵匡胤就“以成算授之”,这是赵匡胤首次以参谋长身份,开始在宫中指挥前线将领作战。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赵匡胤派遣两路大军发动灭蜀之战,战前他把东路大军主帅刘光义拉到一幅地图面前,为大军制定作战计划。刘光义充分领会了赵匡胤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按赵匡胤计划来作战,果然轻松取得大胜。此后赵匡胤屡屡为前线大将,“以成算授之”、“授以方略”。

当然有像刘光义这样认真执行赵匡胤作战计划的,也有擅自做主,违背赵大参谋长指示的。比如,开宝三年(970年)六万契丹铁骑又来定州打草谷,当时赵匡胤命田钦祚率兵北上御辽,并习惯性的授予作战方针。但田钦祚违背了赵匡胤的指示,最后打了一场教科书般的突围战,留下“三千打六万”的神话。而赵匡胤也没对田钦祚战前违命之举有任何处罚措施。

事实上,赵匡胤指挥才能还不错,几次遥控指挥,事后都证明了他的正确性;而且赵匡胤也深谙“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道理,他不仅不束缚前线将领的自主性,有的时候还帮大将树立权威。比如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攻灭南唐时,对主帅曹彬说:“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略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须急击也。”,而且还给了曹彬尚方宝剑——“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给了曹彬很大的自由和权力。

因此,赵匡胤这个参谋长并没有削弱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手下将领都有亮眼的发挥。赵匡胤死后继位的宋太宗是个“不知兵”的读书人,但他自我感觉良好,总觉得自己是个不世出的英明神武的统帅。偏偏他既没继承哥哥的心胸气魄,也没继承哥哥的指挥才能,却继承了哥哥的参谋长本性。更要命的是,宋太宗对武将猜忌之心非常重,他曾公开宣称:“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外患不可怕,可怕的是武将,武将要造反,那就麻烦大了。瞧瞧这话,这是人话吗?当然宋太宗对武将的猜忌之心不是没有来由的,宋太宗本身就是在争议中继位,“斧声烛影”的传闻成为他一辈子的心魔。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宋太宗因为北伐幽州失败,军中诸将阴谋拥立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为帝。虽然这事没成功,却让宋太宗心有余悸,更加重了宋太宗对武将的猜忌之心。因此宋太宗说:“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而能御下者,勇武次之”。宋太宗坦言,自己选用武将的要求,第一个是听话,第二个是听话,第三个还是听话,接下来才是勇武。事实上,宋朝晋升武将确实遵循了宋太宗的这一原则,只有老实听话的武将才更有可能升官,有勇有谋,战绩出色却不听指挥的反而很难升官。

怎么才能让前线武将在作战中老实听话?阵图无疑就是最佳工具。当年十月,宋太宗就“以阵图授诸将”,这是史书第一次记载宋朝皇帝以阵图遥控指挥前线大将。雍熙四年(987年)五月,宋太宗集合大宋王朝的天才,和他一起御制了《平戎万全阵图》。

宋太宗马上召见潘美、田重进、崔翰等大将,向诸将讲解自己大作的要旨。从此宋朝正式确定了“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宜,主帅遵行”的祖宗家法,此后历代皇帝都执行了宋太祖、宋太宗的“优良”作风,形成“将从中御”的国策。慢着?宋朝皇帝不懂军事?不懂阵图?不要紧,大宋人才众多,不是还有文官嘛,朝廷养着他们干嘛使的?宋朝文官们会制定好各种各样的阵图,呈给官家,最后准确无误的送到大将军中。于是,宋朝武将的噩梦开始了,以后他们打仗就得按官家颁布的阵图来。大宋不是没有人没看出其中的弊端,早在宋太宗时期,就有人建议宋太宗别玩这套。端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明朝好丈夫 穿越古代怕挨揍,搞个迫击炮防身 明朝迷雾之前期风云 狂女重生:纨绔七皇妃 神机军师刘伯温之六魂葬法 凤逆天下北月篇 秦时韩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