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狠狠点头,简直说到他心坎上了!
他心里就是这么打算废除宰相,瓜分宰相职责的。不然成天弄这么个“副皇帝”在身边,想变成权臣还不是轻而易举?
【而因为内阁这样的出身,所以它的选拔方式也是偏向于翰林院那种“做题家”的方式。
要先考中进士,才能取得入场券,更高级、更清贵的,那要属庶吉士。
庶吉士的选拔被称为“馆选”,一般是在进士科的第二和第三甲中进行选拔。一甲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不用选,直接会被授予翰林修撰、编修的职务。
二三甲的进士想要参加馆选的,要在观政一个月内,向礼部呈交自己平时所作的诗、赋、论、策共十五篇。
礼部在审阅之后,会将这些作品进行编号整理,这一过程不会暴露考生姓名,然后交给翰林院。
翰林院在查阅之后,觉得可以就可以按号择人,然后再由礼部与内阁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核,本次答卷的水平如果和先前送上来的文章水平相近,就算是通过了预选。
庶吉士的管理和考核非常严格,平时会有馆课,每月还有两次阁试。馆课就是日常的课业,由馆师每日检查督促。
阁试相当于月考,题目由内阁大学士所出,成绩要进行登记造册。在三年之后,庶吉士学成,就算是毕业了,称为“散馆”,之后就要给他们授职。
庶吉士们在毕业之后,会根据历次阁试的成绩定等,表现优异的就可以留在翰林院供职,其余的也可以在京师担任给事和御史等科道职位。
由于庶吉士都是这样优中选优,所以也因此成为阁臣的重要来源,被称为“储相”。】
朱棣:“……好复杂”
朱高炽轻轻咳了一声,小声提醒道:“父皇,其实洪武时期就有庶吉士啊,皇爷爷选取一部分进士进入六部观政学习,这些人就是庶吉士。”
朱棣不高兴,瞪了他一眼道:“这个朕知道!”
他感慨的是后面发展出来这一套复杂的考察、选拔制度。而且听天幕的介绍,后来的这些庶吉士怎么只待在翰林院里,没有进入六部学习?
【而另一条对应的所谓浊流,那就是普通的那些进士、甚至
举人,从七八品的小官开始做起,一点点的熬资历、迁转,从地方到中央,再从中央外放到地方做长官,主政一方,最后熬个二三十年,能进入到六部做个侍郎或尚书。
由于明朝前期内阁还没有那么大威势,宰相的权力一部分分给了六部尚书和侍郎,所以这一路,也可以看做是非常传统的“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一种变形。
于谦就是在外地做了十九年的地方官,天南海北跑了个遍,熬死了两任皇帝,才在土木堡之变前刚刚调回京城当兵部侍郎。】
【在内阁刚成立的时候,作为一个顾问性质的秘书团,是决不允许与外廷发生直接公文往来的,大九卿的文件也不会上报内阁决策。那时候的内阁,主要是按照皇帝的意愿提出意见,并报司礼监披红后抄发六科、再要求相关部门执行。
当然啦,内阁怎么可能甘心呢?
前面咱们梳理过有明一代,以皇帝为代表的“君权”和以内阁为代表的“相权”之间互相斗争的脉络。
其实文官就是铁板一块么?那必然不是啊!
前面提到的所谓“相权”,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而采用的一个名词。实际上,明朝的内阁从未在法理和国家制度上有过真正的“相权”。
天启朝的内阁首辅、东林党大佬叶向高就说过:“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内阁虽然能够通过各种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