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度准则的重要性,而这准则,在个人来讲可以理解成道德准则,在国家来讲则是法令法规。寻找适合个人的道德准则和适合国家的法令法则,就是众人寻找的“道”。
这番见解,融入许多现代国学大师的观念,在座诸位何时听过?听起来很有道理,在座众人皆饱读儒家书籍,此番解释仿佛与在座诸人内心想法相合,就连孔融、郑玄也认可,认为数言能阐明“道”字,可谓是经义研究的一件喜事。
姜述接着说道:“小子经过思考,又感觉道是准则又不是准则。”
姜述所言一波三起,已经引起众人好奇,此时大家兴趣更浓,不由聚精会神,静听姜述论述。
“所谓人无完人。个体不同,群体不同,各有情形,准则难以追寻。圣人尚且无法定义道,何况他人?”
“是这个道理。”孔融点点头,表示认可。
“无论是个人准则还是治家、治国的准则,都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建立准则所共需的;这对人的要求很高,对人的群体要求也很高,需要人人都有德,这是准则的基础,否则准则只适用于有德之人,无德之人任竟妄为,有德之人则会遭殃。所以实行这种道的环境,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见解。”
这话讲得很有道德,有德之人寻出道以为行事准则,若是都是有德之人,这准则可以共用,若有无道之人违反准则呢?所以这些准则在一定情况下可用,针对一定群体时可用,然而在特殊情况下,特殊群体中,定有不适用的时候。
“是这个道理……”孔融有些迟疑。众人思路均沿着姜述所言继续前行。
郑玄忽然想起一件事,道:“姜家公子,你读过多少书?”
初时只以为姜述聪明伶俐,思想深远,是一名神童,但一个九岁孩童,又能读过多少书?但如今看来,若非熟读百书,如何会讲出这些话来?若不是大家共处一室,让人怀疑所言出自一位饱学老儒。
“小子四书五经已经读完,读过不少史书,还看过诸子百家的部分典籍,不能全部背诵,仅是理解一些皮毛,非常惭愧。”姜述恭敬答道。
四书五经、不少史书、百家书籍……郑玄与孔融对视一眼,心想如此看来,此子读书不少,可贵的是此子不读死书,能够举一反三。两位大儒被姜述惊得一愣,看着面前这位谈道少年,好半天才回过神来。
郑玄忽道:“姜家公子,能否背诵一段《周易》。”
《周易》苦涩难懂,十分枯燥无味,名门弟子青少年时大多不愿研习《周易》,何况没有专人教导的少年?郑玄此时半信半疑,存了考究姜述之心。
姜述前世曾随一位国学大师学习卜算,后来逐渐有些心得,兴趣很大,花了数年时间研究《周易》,四书五经唯《易经》最为熟悉。郑玄这下正好考在姜述的拿手好戏上,一句不差不大可能,但是背个大概没有问题。
“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姜述开始背诵。
姜述背诵速度很快,其中错了数字,但是大意却对,众人互视一眼,孔融擦擦头上的汗珠,心道:“我少年时人称神童,跟姜家子一比,有何自傲之处?”姜述背到履卦之时,孔融止住姜述,接着问道:“若不考虑外部环境,你以为道是什么?”
姜述整理一下思路,正色道:“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张载一改儒家学者自汉唐以来专注于典籍章句训释和玄空清谈之风,讲学关中,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