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越王下令,越国要选出全国第一美,给西施和郑旦一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是因为远在五百里开外的槜李,吴越双方两军厮拼已经分出胜负。
西施和郑旦势同水火,摩拳擦掌准备一搏。
她们太单纯了,哪里知道越王勾践选美其实是心怀叵测,另有图谋。
先不说出战场上的胜负,还是先说说吴越檇李之战的起因。
天下人都道吴越两族是天生的冤家对头,有道是“风雨不同舟”。就像两个有深仇大恨的人,最怕大风大雨天里坐在同一条船上过河,生死关头,不是互相帮助求得共生,而是你想谋我,我想谋你,一旦有突发事件出来,推一把、踹一脚,杀人于无形之中,不用怕惹上官司会偿命。
其实这真是天大的误会,完全是有人在灌输国家民族仇恨意识。吴国的立国之君是吴太伯,吴太伯是周文王姬昌的大伯,甘愿把王位让给兄弟,是商朝末年有名的仁义之人,仁义治国的家训传家,向来倡导以德服人,从不张扬武力强取豪夺。越国的立国之君是大禹的后代无余,远离京城,千里迢迢来会稽山给祖先守坟,一守就是几千年,无怨无悔,也是讲仁义两字的主,同样不主张攻伐杀戮。所以从商朝开始,两族一同生活在东海之滨这块远离文明中心的蛮荒之地,一直是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好邻居。
为什么突然在春秋后期双方反目成仇、势不两立?而且一结仇就是两千年,至今尚有人说闲话。
实在是当初中原大国的阴谋。
吴越之间的仇恨是中原列强挑起来的,是中原列强争霸的副产品。
春秋后期,当时争夺中原控制权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是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晋国老牌诸侯,家底殷实,暮气横秋,目空一切;楚国得势新贵,后来者居上,常想出人头地挣得一席地、分得一瓢羹。一个要压制,一个反压制,利益所关,爆发战争就必然了。
晋楚国家打了近两百年的仗,兵连祸结,没有宁日。苦了夹在中间的一众小国,小国国君们忙于思考站队问题,焦头烂额,谁都近乎不得,又谁都得罪不起,正如《左传》上记载的“牺牲玉帛,待于两境”,胆战心惊取悦双方君王,稍有侍候不周,兵锋即至,玉石俱焚,社稷不保。两个大国吞并加掠夺,越打越强,而小国被搜刮殆尽,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七十年中郑国无辜遭受战争灾难七十多次,宋国四十多次,哀鸿遍野,国不成国,而相比那些彻底消失的诸侯国,他们尚能守着供奉着祖宗排位的祖庙还算是侥幸的。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小国国君们病急乱投医,竟想出“弭兵之盟”的馊主意来,以为可以借一纸文书来约束大国的强取豪夺。他们一起推荐宋国出面协调,又不惜血本用重金贿赂晋楚两国当政的大臣,希望晋楚双方能达成“弭兵之盟”。这不是与虎谋皮吗?世上没有比抢夺更赚的买卖!可见这些小诸侯实在够绝望,好比行将溺毙的人捞到一根稻草以为能当救生艇用。果然,停战协定墨迹未干,双方又因为一些似是而非的小问题,怒发冲冠,撕碎协议,烽烟再起。“弭兵之盟”,形同虚设,频繁的战乱依旧,且渺渺无尽期。
中原诸国生灵涂炭,但吴国和越国地处东海边陲,远离中原主战场,本可逍遥事外,争霸战和他们没啥事。可惜晋楚之间的纷争愈演愈烈,不断升级,只要是华夏九州中人,谁都别想做局外看客。有人想出了“制敌妙计”,这妙计无非就是“联吴抗楚”或者“联越制吴”,这不,硬生生把他们也拉入到中原争霸的世纪大漩涡中去。
第一个想出“制敌妙计”的晋国大夫巫臣,他替晋国国君晋景公出主意,要想制服楚国必须“联吴抗楚”,吴国在楚国的大后方,如果能和吴国结盟,等于是在楚国的后院放一把火,你楚国南蛮子再凶狠总得先灭自家后院的火再走上战场吧!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