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臬台、廉访),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其二、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但“政皆独断”却又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的矛盾。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诸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人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
(2)清朝
在明代的基础上,清朝的专制主义制度极度膨胀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康熙帝亲政后,以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又在故宫乾清宫西南角设立内廷侍候皇帝的南书房,内阁和南书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雍正年间用兵西北,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遣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因地近内廷,便于召见。雍正十年(1732年)更名军机处。军机之首称领班,总揽一切。军机处除处理机务外,凡特旨简放大员,皆由军机大臣开单请旨。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52.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宰相,设置内阁?内阁与宰相有何区别
(1)原因: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区别:明中叶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53.宰相制度的兴衰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统一管理全国的政府。中央王朝“日理万机”,只靠皇帝一人自然难以处理全部繁复的政务,必须选拔一些人才来辅助他,像宰相等大臣。这些宰相和辅弼大臣的设置和运用,就是我国重要的宰相制度。秦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可以说是一套相当完善的宰相制度。
汉初因袭秦代的官制,虽然有些三公九卿的名称略有不同,实际上并没有多大改变。其后历代的发展和演进,差不多都以秦代确立的制度为蓝本。我国的中央体制,在秦汉时已经奠定了基础。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和发展,于是出现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代的三省下设六部,总管国家事务,制度严谨,对后世的中央制度影响深远。宋代以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用意是分割相权,以抬高君权。
明太祖废丞相,天子直领六部,而成祖之后,置内阁大学士辅政,于是内阁制度产生。由于国无宰辅,遂演变成君主专权的局面。满清入关后,初期亦沿用明制,设置内阁;其后雍正用户西北,特设军机处参赞军务,逐渐发展而成定制,而内阁已名存实亡。由于军机处完全由
一人控制,所以清代的君主独裁,比明代更甚。
54.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