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第15章 文武艺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这六艺教育也类似于现今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当士人学成之时,自然就会进入官场,甚至荣升三公九卿之位。

当然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相应的学习不同的知识。

比如刘琮因为年幼就只是识文断字,涉猎一些礼、乐、书、数的基本理论知识。

而年长些的刘琦,六艺都有所涉及,并初通射、御之术,以及基本的武艺。

这里的武艺泛指剑术,自春秋战国以来,文化及武艺向来都是贵族专属。

有“君子佩剑”及“君子佩玉”之说,佩玉为文,佩剑为武,是谓文武双全。

到战国后期,战事频繁,为了提升士卒战力,方有简单的武艺传到军中,再之后辗转传到民间。

当然春秋时期的佩剑、佩玉,尚是皇亲贵戚以及贵族的专属。

到了东汉,随着书籍文化及武艺的传播,世家大族也多有佩剑、佩玉。

而到了三国以及后续的魏晋时期,士族乃至寒门子弟也多有佩剑、佩玉。

只不过到了东晋及以后,由于武备荒废,佩剑多用于装饰,附庸风雅之用。

而不像现在的士人君子,有武艺伴身,是真正上马能杀敌的存在。

当然,此时由于书籍以及武备等资源的稀缺性。

这君子六艺,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学得到的,一般而言只有皇族、世家及士族才有这个实力,为族中子弟提供这些资源。

书籍这些还好说,随着东汉末年私学兴起,寒门子弟也能多少学到一些知识。

但武备这一块儿,可真不是普通人家能够负担得起的。

毕竟有那么一句话叫做“穷文富武”,可不是空口道来。

这也着实说明读书较之习武,在耗费上确实要少上不少。

学文必要的束修(xiu一声),也就类似于现今的学费,肯定是要备上的,除此之外也就是笔墨纸砚这些物品消耗了。

而习武者,因为每日消耗颇大,基本上每天都得有肉食补充,单单肉食这一块儿,就能吃穷一个普通人家。

而除了肉食之外,习武者所用的兵刃,马匹这些,也都远非普通人家所能负担的。

比方说一张好弓,需三年时间制作,价值数万甚至十数万钱,这就足以掏空普通人家的老底了。

而骑、御方面就更耗钱了,一匹宝马那可是可遇而不可求,能令武将战力平添数成。

所以会出现李肃说吕布,吕布见金银财宝只是微微侧目,而见得赤兔宝马,哈喇子直流,更是直接手刃义父丁原了。

人们不管学文亦或习武,花费颇多,自然也希望通过自己才艺,获得丰厚的回报。

而投效的首选目标自然也就是朝廷了,所以会有那么一句“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够格,被朝廷录用,毕竟现今东汉朝廷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察举制和举孝廉,所以被录用之人多是世家大族及豪门子弟。

察举制是指朝廷官长发现地方上有大才能者,可以举荐给朝廷,通过考试后,方能录用。

举孝廉是指朝廷官长发现地方上有孝顺廉洁、品德高尚者,举荐给朝廷,同样通过考试,录用为官员。

可是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清正廉洁,不徇私枉法的,他们自然更乐意举荐与自己亲近之人。

于是官场上开始充斥着他们的同宗、弟子、姻亲、门生故吏等等。

再加上朝廷卖官鬻爵已有六年之久,吏治败坏,贪官污吏横行于世,寒门中人要想出头就更难了。

所以也才出现了那么一句讽刺朝堂的话,“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唐:我是唯一修仙者 皋兰山下 荒年,官府强制发俩老婆 大明:爷爷,我不想当皇上啊 三国:白毦陈到 召唤之异世争霸 王妃如云,智斗腹黑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