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第一中文网】地址:www.dyzww.cc
孙世瑞不能没有红衣大炮,就像吕奉先不能没有赤兔宝马,关二爷不能没有青龙偃月刀。
假定孙大弟能顺利收拢陕西各部兵马,在关中平原安心种田。
在没有其他变量介入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将面临一矿打七矿的尴尬局面。与和黄台吉、李自成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到了明清之际,随着气候变化和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关中,这片古老土地,早已黯淡了汉唐的荣光。
即便忽略掉明末一系列自然灾害,立足关中,优势也并不明显。
这是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
而红夷大炮,尤其是标准型红夷大炮,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孙世瑞弥补他和一众对手之间的差距。
俗话说的好:
穿越不造炮,等于瞎胡闹。
孙世瑞要造的,自然是这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红夷大炮。
试想,如果能在潼关城门摆上十几门红夷大炮,周围再驻扎几万榆林兵、白杆兵,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管他什么黄台吉黑胎记,李自成张自成,都不是自己对手!
那么问题来了,红夷大炮容易造吗?
容易,也不容易。
明朝对红衣炮的定义是:
桅下置二丈巨铁礮,发之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世所称红夷礮,即其制也。(注1)
这样的描述有些抽象,而且容易让人联想到袁崇焕当年“一炮糜烂十余里”,滑膛炮硬是打出了歼星球的既视感。
相比之下,满清对红衣炮的定义就精准了很多:
炮管长在2米至3米之间,即长身管;重1500斤至5000斤;发射炮弹重在3公斤至6公斤之间。
以此为标准,放眼明末,所有铸造合格的红夷大炮加起来,数量不过堪堪两百门。
这个时代的符合标准红夷大炮是稀缺品。
以大凌河之战为例。
明军大凌河城内一万一千人投降,前后四拨援军约六万人被击溃。最后,张春所率领的军队全军覆没。
战后,清军缴获各种火炮三千五百门,符合“红衣大炮”标准的,只有两门。
实际上,大部分仿照红夷炮的山寨货,由于铸造工艺落后,为防炸膛,只有不断加厚膛壁,导致火炮重量过重,造成根本无法用于野战。
少装药虽不容易炸膛,然而火炮威力却大大降低。
这些山寨版,与红衣大炮本尊,是李鬼与李逵的差距。
由此可见,红夷大炮不好造。
说红夷炮好造,是因为明末一众总督巡抚,如孙传庭、卢象升、熊文灿等,这些人基本都曾“自主研发”过红夷大炮。
如果把大明各地“自主研发”的“红衣大炮”合算在一起,总数没有八千门,也有一万门。
须知,同时期的西班牙无敌舰队,12磅(炮弹重5公斤左右)以上的长身管加农炮只有800余门。这,就已经是“无敌舰队”了。
就像某宝卖刀剑的店铺里动辄就是越王勾践剑莫邪宝剑,明末巡抚总督们自主研发的红衣炮,忽略其混乱的口径、射程,最后都被归入“红夷炮”一类。
主打的就是一个以假乱真。
那么,当时大明朝制造的“红夷大炮”到底成色几何,在战场上表现如何呢?
综合各种史料分析,大明山寨出来的“红衣炮”,实在是一言难尽。炮重从三百斤到三千斤不止,炮管长度也是参差不齐。
松锦之战结束后,清军缴获明军红衣炮共计十六门,其中四门炸膛,两门被毁,炸膛率高达25%。
对当时的操作红衣炮的兵士们来说,每次开炮都会产生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大明炮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